平凉市聚焦新一轮村“两委”换届,搭建筛选储备、精准培育、动态优化、实战砺能的全链式培育储备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能担重任的村级“头雁”后备队伍。
拓宽渠道筛选储备。坚持“高标准、广覆盖”开展筛选储备工作,蓄足村级“头雁”后备力量源头活水。立足需求筛,对标乡村振兴需要,细化选人标准,制定“十不选”负面清单,先后3轮对全市行政村逐村“过筛子”,摸排确定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平均年龄35.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3.9%。协同联动选,整合人社、农业农村、退役军人、团委、妇联等部门人才资源,420名优秀返乡大学生、274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86名退役军人进入后备力量队伍。放宽视野找,依托现有“归雁工程”“反哺归泾”等招才引智平台,对分布在全国各地具有大学学历、创业经历、干事阅历的平凉籍优秀人才,主动寻、诚意请,累计招引319名在外务工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返乡投身乡村建设。
精准培育提优素质。通过线上线下、典型引领、导师帮带等机制协同发力,确保村党组织书记接续有力、振兴有为。线上线下学,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全员轮训的模式,举办专题培训班15期、培训1489人次,依托“甘肃党建”等网络平台和党员微信群,转载学习资料3.5万余条,组织收看“党课开讲啦”“陇原先锋大讲堂”等线上党课56场次。典型引领促,围绕“建强组织堡垒、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水平、凝聚服务群众”5个板块,打造36个村级实训基地,邀请典型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辅导员,开发示范性、专业化培训课程42个。导师帮带教,确定县乡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导师和指导员,采取“一对一”“多带一”“老带新”模式建立帮带对子1456个,加强针对性帮带培养,确保换届时成熟可用。
严把入口动态优化。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激发后备力量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坚持凡进必审,联合纪委监委、政法、社会工作、公检法、民政、信访等部门单位开展资格联审,从源头杜绝“带病上岗”,累计调换不适宜人选28人。坚持一人一档,为2965名后备人选逐人建立“成长档案”,运用到村巡察、审计联审、谈心谈话等方式,实时掌握后备人选的长处短处,解决苦处难处,为精准培养、科学选用筑牢基础。坚持动态调整,定期评估后备人选在岗状态、服务意愿和履职能力,对返乡意愿不强、群众基础较差的164名后备人选及时调整,对新发现懂经营、善管理、群众认可的185名党员及时纳入后备力量队伍。
提前入岗实战砺能。搭建实战平台,拓宽成长路径,推动后备力量从“备”到“用”无缝衔接。搭建平台用,通过压担子、交任务、明责任的方式,安排320名后备人选参与产业发展、矛盾化解等村级事务,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服务群众能力。跟岗锻炼用,将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作为“练兵场”,推荐242名后备力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矛盾调解员、网格员等岗位,进一步激发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择优提前用,坚持边备边用原则,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出现空缺的,优先从表现突出后备人选中调整配备,累计从后备人选中配备村党组织书记6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