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基层减负关键在“做到”

来源: 环县委组织部 闫绘明 更新于: 2025-03-11 11:31:42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仍如“弹簧”,稍一松懈便反弹回潮。究其根本,基层减负的核心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如何做”。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各级各部门“想要”为基层减负,唯有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真正“做到”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将承诺兑现为实效,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赋能,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得到”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以制度落实为根基,破除“空转式减负”。基层减负的难点在于“执行”二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减负立下“铁规矩”,但若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便成了“空中楼阁”。必须将制度刚性贯穿于各层级、各领域,通过上下联动“一盘棋”、定期“回头看”等机制,确保减负措施穿透“中梗阻”,直达基层一线。要持续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加大力度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面子工程”等老问题,更要警惕变异的“指尖负担”和隐形加码的新形式主义,以制度执行的“零容忍”态度,堵住形式主义的“暗门”。

以政绩观转变为抓手,校正“指挥棒”导向。基层负担过重的根源,往往在于各级部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仍以“台账厚度”“材料精度”论英雄,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检查考核,无暇服务群众。因此,必须将基层减负作为检验政绩观的“试金石”,坚决摒弃“形象工程”“盆景作秀”的虚功,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鲜明导向。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精简“一票否决”事项,让基层干部从“怕出错”转向“敢作为”,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创新”;完善考核方式,从“查材料”转向“看实效”、从“听汇报”转为“访民情”,让基层干部从“证明自己干了”转向“思考如何干好”。唯有上级部门率先打破“唯上不唯实”的思维定式,才能为基层腾出真抓实干的广阔空间。

以长效机制为保障,避免“运动式减负”。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而需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真减负、减真负。健全思想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解决干部政绩观错位、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优质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本领,为基层治理夯实人才保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基层治理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优化职责清单、权责边界,防止“减负清单”沦为“增负清单”。持续健全完善问责、激励与容错机制,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对避责者“亮剑问责”,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以群众需求为标尺,回归“服务者”本位。基层减负的终极目标,是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若减负后干部依然困于报表与会议、群众对干部的印象仍然是坐办公室搞“纸面功夫”,便背离了政策初衷。必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减负成效的核心指标,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以“面对面”代替“屏对屏”,以“实打实”取代“空对空”。同时,要合理应用科技赋能为基层减负,借助数字化手段整合冗余系统、打通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真正释放基层治理的活力与温度。

基层减负,本质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它考验的是各级干部的担当与智慧,检验的是治理体系的效能与温度。唯有以“做到”为标尺,将制度、观念、机制、服务四者贯通,才能破解“越减越负”的怪圈,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聚力实干”,让好政策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基层减负的“做到”,正是要从源头治理中见真章,在长效落实中见实效。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