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是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层工作落实的有力杠杆。然而,个别地方在对基层的考核中陷入“繁琐主义”和“事务主义”泥潭,导致基层干部负担过重,工作积极性受挫。因此,基层考核既要“瘦身”,更要“健身”,让干部从繁琐的考核中解放出来。
基层考核需要“瘦身”,这是减轻基层负担的必然要求。考核指标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果过繁过杂,“指挥棒”就成了“荧光棒”。要注重源头治理,强化“瘦身”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瘦身”计划,针对不同工作领域分设赛道,精准设置引领性、差异性指标内容,把有限的指标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约束,精简考核指标,优化考核内容,严防多头考核、随意考核、搭车考核和“大考核套小考核”等“套娃式”考核。
“瘦身”并不意味着降低考核标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健体”,实现考核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责。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工作重点等量体裁衣,推动考核指标精准化、差异化。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着力把考核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监测和动态评估上,综合运用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民主测评、群众反映、网络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吸纳群众口碑和社会评价,努力实现考核指标既看成果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推动考核评价客观公正、科学精准。要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事”与“识人”相贯通,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评先评优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
基层考核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只有让基层考核既“瘦身”又“健体”,才能真正发挥考核的助推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