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传承文化遗产 赓续中华文明

来源: 崇信县委组织部 党玉萍 更新于: 2024-11-12 11:30:58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文化传承、文物保护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古往今来,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最真实可感的物质载体,它们默默无言却又深情款款地诉说着先人的故事,承载着文明的熠熠风采。伏羲庙里傲立的唐槐、参天的古木,“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林海茫茫、山崖壁立的麦积山石窟,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与辉煌,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器以藏礼,物以载道”,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了解过去的窗口,更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放眼世界,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息,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实践。从“一生只做一件事”,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潜心守护莫高窟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到“一双布鞋遍故宫,一颗初心连文物”,让故宫“出圈”的“守门人”单霁翔,从坚守44年,实现古钟表“延年益寿”的“时间魔法师”王津,到用23年完成862尊陶俑“证件照”拍摄的文博摄影师赵震……无数的“工匠”“学徒”,让凋楼敝宇重现生机,让古文旧物悠悠醒来。我们要追随前辈脚步,牢守民族“根魂”,赓续历史文脉,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心提炼特色文化符号,用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主人翁”意识,认真走好新时代文化传承之路。

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保护绝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如《唐宫夜宴》“内”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外”接人类顶尖艺术创造,让“装在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火热“出圈”,就是以独特的立意和深厚的文化情怀唤醒了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力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更多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在从“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传承是精神火炬的接力,是上一代满含期许的交付,是后人怀揣崇敬的接受。我们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只要我们能够前赴后继,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就一定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翻涌,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永续传承!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