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移风易俗“。这是今年继湖南、重庆、山东考察以来,总书记第四次提到“移风易俗”,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必须要以文化为源头活水,把热爱作为不竭动力,将土味视为关键,不断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于神州大地广袤的田野。
文化是源头活水,在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涵育农村新容新貌。
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生在乡间,长在乡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赓续农耕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关键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价值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充分提炼展示农耕文明的精神标识,深化内涵、创新形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农耕文化“活”起来。同时,对于乡村中的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千方百计留得住、传下去,让千万美丽乡村展现农耕文明的魅力和风采。
热爱是不竭动力,在激发群众变“看客”为“主角”主体自觉性过程中,展现村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村民,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主体,唱好唱响乡村里的大戏,关键得靠村民自己,只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自觉性,让村民由“文化看客”变为“文化主角”,乡村文化发展才能枝繁叶茂,现代文明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扎根乡村。贵州“村超”“村BA”,以极具“土味”的奖励激发浓浓乡愁;广东佛山“叠滘龙舟”,靠几代人守护传承结出的文化硕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彰显地方文化火种的体育活动,恰恰是群众精神风貌的最真实流露,折射出任何时候,群众热爱才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
土味是关键要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牢牢占领乡村思想文化的主阵地。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工作重点,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既要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村民个体认知、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把国家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村民喜闻乐见的乡言俚语,使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既听得明白,又记得清楚。又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整治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断激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