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他是郭万刚,新中国第四位“林业英雄”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更新于: 2024-06-11 10:16:45


    立夏过后,八步沙林场生机盎然,高低错落的沙生植物,水浪般漫向大漠深处。一大早,年过古稀的郭万刚就和林场职工一起去压草方格,动作干练麻利。

    郭万刚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也是新中国第四位“林业英雄”。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始终冲在治沙一线。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北邻腾格里沙漠,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不甘家园被毁,1981年,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老人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挺进沙海,并立下承诺“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他们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两年后,郭万刚被父亲郭朝明“逼”着回家治沙。“那是1983年,我还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端的是‘铁饭碗’。”郭万刚笑言,父亲要他回家治沙,当时极不情愿,心想:“治理几万亩沙漠,那能是几个农民干成的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郭万刚,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销社上班的念想。

    “那天我正和罗元奎老汉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黄浪’,有50多厘米厚。”郭万刚回忆道,沙尘蔽日,他们在昏天暗地的沙漠里左突右冲,转了六、七个小时才走出沙漠。回到家之后,他们听说古浪县有20多个学生娃因这场特大沙尘暴失去了生命。

    “地保不住,娃保不住,还有啥希望?!”忆往昔,郭万刚依旧激动,“从此,我下定决心,这辈子要把治沙干到底。”

    那时候,郭万刚每天要挖一千个窝窝、栽一千棵树,用麦草压下的树都是不怕风沙的柠条、梭梭。种树离不开水,八步沙没有水,他就赶着毛驴从土门镇往回拉。

    沙漠里栽树,三分种、七分管,管护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集体植过树,但都因为无人管护而前功尽弃。“我们就每天早上和晚上挡着不让牲口进去,几乎整宿不睡觉地看护,甚至很多天顾不上回家。”为了护林,郭万刚曾连续6个春节在沙漠中度过。

    林场要发展,就不能只守摊子。2000年冬,郭万刚被大伙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上任伊始,他就组织150多人的治沙队伍,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腹地,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

    2003年,八步沙7.5万亩治沙造林任务完成后,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将治沙重点转向远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因为新的治沙点距离林场较远,郭万刚像父辈一样,背上铺盖卷,提起干粮袋,以“地窝子”为家。郭万刚立下誓言: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

    黑岗沙等地治理完成后,郭万刚继续向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进发,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荒漠。同时,八步沙林场还先后承包了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项目,并承接了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我们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壮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郭万刚说。

    尽管有过犹豫、有过彷徨,郭万刚已在风沙线征战40多年,在大漠深处写下答案。在郭万刚的带领下,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30公里,筑起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绿色长城”,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一代人,二代人,三代人……有“愚公”,就有绿洲。

    走进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提醒来者:沙漠之绿来之不易;站在眼窝子治沙点,郭万刚说,“八步沙已栽植花棒、柠条、沙枣等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未来,将有更多个6000多万株苗木,在这里落地生根。”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