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春暖积石山——记奋战在积石山地震灾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更新于: 2024-05-06 11:24:45

4月中旬,积石山县的远山上,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春天终究是来了。积蕴一冬的力量,山谷地带的杏花顶出嫩芽,开出了一树云霞般的花。

甘肃积石山县,是中国县名最长的县之一,全称叫做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一片民族团结进步的热土,也是一方栖息诗与远方的土地。

4个多月前,地震摇晃了这个高海拔的县,抖碎了一栋栋房屋。在全省上下特别是地震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经过抢险救人、转移安置阶段,如今的积石山正加速重建家园。处处忙碌的景象,伤痕正在弥合,活力重新焕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用最鲜艳的旗帜 凝聚最磅礴的力量

65岁的马五姐从安置点搬回家住了,小卖部重新开张。

她的家在大河家镇西街。一座两层的小楼,还没完全装修好。为了多赚钱,几年前,儿子和儿媳妇远赴山东开牛肉面店。她在家照看孙女,顺便开店补贴家用。房间里,几盆蝴蝶兰开得正艳。不时响起的滴滴收款声,仿佛一切如昨。

开店,养花,播种,耕耘——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日常举动,在这一刻充盈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的强震突袭积石山县,造成117人遇难、784人受伤、24.3万人受灾。

积石山县海拔1787米至4308米,冬季漫长寒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灾群众安危冷暖,地震发生后连夜作出重要指示。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工作组指导下,甘肃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激情奋战、忘我奉献,把鲜红的党旗插在抗震救灾最前沿,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天。

——地震发生两个半小时,省委书记胡昌升、省长任振鹤抵达震中一线,连夜指挥部署人员搜救、群众安置、物资调配等工作。

——省委组织部抽调工作力量组成专班,并选派2名干部蹲点,靠前指导基层党组织落实落细各项措施。

——临夏州选派17名地级领导担任领队、州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领导组成17个乡镇包抓工作组,凌晨4点前全部到一线开展工作。抽调8名正县级干部、145名副县级干部分别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和村第一书记,2679名州县直部门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抓好灾后恢复重建。

——积石山县4000多名党员成立党员突击队380个、应急救援小分队26个,全力投身抗震救灾主战场。

党旗飘扬,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震后3小时,所有中断受阻道路全部抢通;震后15小时,全部搜救结束,受灾群众住进了帐篷,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震后17小时灾区恢复正常用电;震后32小时供水全面保障到位……

3月15日开始,抗震救灾平稳转段,围绕“今年国庆前让受灾群众搬进新居、开启新的生活”目标,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春风吹拂的傍晚,来到大河家镇大河家村集中安置点。板房区域,环境整洁。这里,水电暖气和无线网络都开通了,便民超市、邮局、快递站等一应俱全。

推开村民马录退的房门,他正在跟爱人商量房子维修加固的事。房间里,码放着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

大河家镇,积石山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马录退16岁的女儿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省委常委会就是在安置点开的,我们都看到省委书记的嘴角起了很大的泡。这住的、吃的、铺的、盖的,样样都是党和政府给的。”马录退说。这名曾因失去女儿几乎被抽掉了全部力气的村民“活”过来了。“天灾无情。党和政府这样关心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向前走!”

伤痕不曾忘记,新生不可阻挡。历经劫难,在党和政府的温暖中,他们挺住了!走过最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内心深处重获的安宁更让人欣慰。

地震灾区的新生活,正静静地,也是勇敢而顽强地向前走着。

高海拔的地区,春天来得晚一些。但充满希望的春天,还是不可阻挡地来了……

用最坚定的行动 倾洒最温暖的阳光

站在村委会门前,回忆当时的一幕幕,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辉林终于可以倾诉出来。

地震发生时,张辉林在睡梦中被惊醒。他没穿外套就冲出家门,在村民群里连续发出语音:“党支部和各社社长(村民组长),快快组织青壮年救援!”大家在群里迅速回复,“收到”“收到”……

打电话、发微信、敲门喊话……一片漆黑中,张辉林带着村干部和年轻的志愿者,打开手机的手电筒,争分夺秒,挨家挨户排查搜救,寻找可能被埋的群众。

全村重伤11人,都被及时送到医院。不幸,有9名群众去世。考虑群众家里房子都塌了,党支部决定把去世的群众,先转移在村委会,再进行下葬。

因为救人,张辉林的腿被砸伤了。因为劳累,他的嗓子嘶哑了。前面有记者来采访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开始那一周,眼泪没干过。看着房子全塌了,村民见到我们村干部就哭,我们也难受地哭。”57岁的张辉林戴着党员徽章,抹去涌出的泪水。

最艰难的日子过去,迎来新的生活。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积石山县把产业重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协调,克新民村争取到四季豆种植项目。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征求群众意见,流转650亩土地给相关企业开展种植。除了流转土地带来收益,这个项目还带动几十名群众打工增收。

梅坡村,一个诗意的名字。

村委会院内,几间板房是临时的办公室。在这里,有省委组织部、州委组织部的下沉干部,有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还有村干部。

地震发生后,大河家镇梅坡村组建了临时党支部。从集中安置点建设征地到集中安置搬迁动员,从产业扶持项目土地流转到拆旧排危,大家拧成一股绳,高效开展工作。

下沉的组工干部,放弃节假日,坚守一线,全覆盖入户走访,耐心细致为群众答疑释惑、解决困难;驻村工作队利用来自县直部门的优势,帮助村民联系购买种子、农药、地膜;刚做完手术在家养病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海龙,不顾劝阻,毅然投身救灾一线,与村干部和志愿者一道帮助搭建临时住所、发放生活物资……

春节后,在临时党支部的组织下,村里组织了篮球、拔河等体育活动。

“那些天,村里非常热闹。”在村民马小林住的板房里,篮球赛冠军的“金牌”挂在显眼的位置。“通过体育活动,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心情也舒畅了,对重建家园的信心更强了。”马小林说。

就是这样一个“堡垒”,撑起了梅坡村的天。

寨子沟乡310国道旁,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工人正在分拣药材,一片繁忙景象。

党支部书记董赛力木,是寨子沟乡尕马家村农民,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曾被评为“甘肃省致富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地震发生后,很多群众开车寻找避震场所,国道上堵满了车。

那天夜里,零下20多度。董赛力木当即决定,把合作社旁边新建的药材批发市场大门打开,并安排其他党员点起篝火,为群众烧上开水。那天晚上,红红的火光,在深夜里跳跃着,近百名群众在这里得到安顿。

地震发生后,党支部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尽快恢复生产。

“我们的厂房基本没有受损。我们要尽快恢复生产,群众有收入,才能安心搞好重建。”董赛力木介绍,目前,合作社共流转了270多户群众的土地,辐射周边多个村,带动100多名群众在合作社务工。

灾难面前,党组织是震不垮的堡垒;关键时刻,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坚实的依靠。

用最刚硬的脊梁 撑起最晴朗的天空

会议室就是食堂。巴掌大的一块馍,李自蛟吃了一个多小时。

在石塬镇采访,正赶上午饭时间。隔着这位乡镇党委书记厚厚的眼镜镜片,记者看到他眼睛里布满血丝。来不及整理的头发,一绺绺团在一起。

手机不停地响起。“事情多,从大年初二到现在,一直没回家。”李自蛟说,有时一天有400多个电话,手机得不停充着电。作为全镇的总协调,所有事一刻也不能耽误。

地震那晚,因糖尿病影响到视力,李自蛟正在临夏州人民医院住院。地震把他从病床上摇醒。他急忙跑出医院,开上车,直奔石塬镇。

他欣慰的是,“震后第一天,我们买了镇上店铺里所有能买到的方便面,送到老百姓手里,没让群众饿着。”

他也很焦虑,“重建阶段,无论是维修加固,还是易地搬迁、居住安置,这些都是复杂的工程,需要细致地做好工作。太多的事情需要安排,每天凌晨一两点才睡。”

回忆中,他突然哭了。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我们挖出时已经没气了。”他仿佛自言自语,天灾面前,唯有舍我其谁拼命干,才能心里好受些。

又来电话。他边接电话,边哗啦啦地从口袋里掏出降血糖的药吃。这名曾做过大学生村官的镇党委书记说,基层工作是很辛苦,但只要群众日子过得舒心了,再辛苦也值得。

大河家镇甘河滩村的土地上,机器轰鸣。挖掘机正在挖开一块块大石。远山上耀眼的雪线,提示着这里环境的严酷。施工工期短,必须抢抓时间。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另外一种坚韧。

马进英是临夏州财政局副局长,下沉担任甘河滩村第一书记。

在当地,甘河滩、梅坡、大墩3个村因保安族群众聚居,被合称为“保安三庄”。

恢复重建,需要在甘河滩四社的土地上建村民居住楼房。组织考虑到马进英是积石山人,曾在积石山乡镇、县直部门都工作过,便把他派了过来。

所要征用的一片土地,原本是村集体未分配的土地。因为全是乱石,一直闲置。

全村人均耕地只有0.7亩。因为缺少土地,一些村民自发来开垦,甚至有的村民背来土,填满了石头缝隙,种上作物。多年来,有的人打主意想挖沙石卖,都被村民拒绝。对这片土地,他们爱得很深。

马进英组织村民开会,商量要用这片地,大部分群众同意退出来,但也有个别群众不同意。

倒排工期的日子,等不得慢不得。马进英带着村干部一起,找到开明的乡贤、致富带头人,分头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开导。最后,他们成功做通了工作。群众同意的那一刻,机器就进场开工。

翻过高高的山坎,沿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在一个很大的山坡停下,到了关家川乡杓家村。

见到了“杓家三老汉”。他们是甘肃省公安厅驻积石山杓家村的工作队员王建邦、道尔丹、黄建宏,3个人年龄都超过55岁。

地震发生后,村民受伤,他们给开车送到医院,确保及时救治;村民住在帐篷、板房里心里不安,他们就开着车巡逻;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避险,温暖过冬,他们就积极联络各方,给村里募捐急需救灾物资;谁家需要药品食品,他们就帮群众代买代购……

人心换人心。一天早上,“杓家三老汉”正在村里巡逻。一位群众捧出刚刚煮好的鸡蛋、洋芋。“你们老吃方便面,也受不了,吃点这个。”群众的话热乎乎的。

最近一段时间,“杓家三老汉”又忙着入户走访、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就群众关心关注的安置方式、住房设计等问题面对面听取意见。

“大家相信我们,都很配合,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黄建宏说。

乡村干部、下沉干部、驻村干部……在地震灾区,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与幸福,众多领导干部挺起铁肩膀,迸发出火一样的光芒!

用最平凡的奉献 铸就最耀眼的形象

倾诉是一种新的积蓄,伤痛里有最厚重的力量。

在刘集乡陶家村,见到了党支部书记苏梅。这位女书记脸色沧桑,说话声音微弱,仿佛像一棵在暴风雨中剧烈摇摆的瘦弱树干,似乎马上要折了,但最终还是挺立着,忙碌着。

忙碌中,有一种欣慰,叫“不落一人”。有16户村民被安排到别的村安置。分发物资时,她让村干部专门给准备出来,确保一个人不落。村民发自内心地感激:“我们的好书记……”

忙碌中,有一种幸福,叫“伸手相助”。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建投集团紧急调集工人来安装板房。看到工人来得匆忙,吃住都成问题。她组织人给送去米、煤、被子,并安顿在有水电的村委会院子里搭灶做饭。

繁忙的日子,她顾不上家。老公在重灾区的大河家镇政府工作,一个多月没有回家。70多岁的公公只能去别人家蹭饭。长时间奔波,她的腿和脚都肿了,鞋子都难以脱下来。

采访中,意外地知道,她前一段病了,一直拖着没有去医院。

同行的省、州组织部的同志关切地要求:“你必须抓紧去医院看看。”

“平常操心操习惯了,出去半天心里面就不安。”苏梅说。帐篷里,贴着重建计划表。她还计划着,扩大村集体入股的合作社规模,让村民收入更多一些。

我们都鼻子酸酸的,明白那份坚持,那一种对父老乡亲无法割舍的情怀和责任。

在吹麻滩镇前庄村安置点,见到了老党员长万英。

今年63岁的长万英,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精神矍铄。他家住徐扈家乡五十里铺村,曾担任五十里铺村的村主任。

地震发生后,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出一份力”,被安排到了这个安置点。

在安置点,他晚上参与巡逻,查看群众有没有开窗,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有夫妻因为琐事闹矛盾,他主动去化解。有孩子需要照顾,他就帮着带孩子……

安置点离他家14公里。在这里,住的是帐篷,要和年轻人四五个人挤在一起。

问他,辛苦吗?

不辛苦!长万英回答得干脆。

他说,安置点原来共有137户,很多人通过维修加固自家房子,开始搬回家住。目前还有67户在这里居住。群众正在迎来新生活。

“群众日子好了,我忙点,心里舒坦。”这位党龄35年的党员说。

还见到了一位火线入党的年轻党员。

今年27岁的龚怀鹏,毕业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家住柳沟乡马家村。

地震发生之后,他组织全村在家的大学生,积极做志愿服务,进行财产和人员伤亡情况统计,分发救灾物资。他带着专业人员,前往危房等地去拆危排险,防止有余震造成新的伤害。

做群众工作,需要细心和热心。一顶帐篷的分配,看似简单,却隐藏玄机。“有的群众平时因为琐碎小事吵过架。开始帐篷比较少,分帐篷的时候,就要避免把两家有矛盾的群众分在一起。”龚怀鹏颇有心得地说。

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一位位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党员,把“共产党员”这四个字不断擦亮。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也自发投入其中,书写出动人的守望相助、大爱无垠的温暖篇章。

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安置点,40岁的村民马英开着自己的小货车,帮助大家来回运送救援物资。

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村民韩云云从自家受损的房屋中取出食材,搭起临时厨房做起“爱心餐”,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温暖了受灾群众的心。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在外务工的村民马文俊赶回来安置好家里人后,听到安置点缺少拉面师傅,做过拉面工的他第一个报了名。

……

积石山,属于祁连山延伸部分,相传大禹在此“导河积石”,治理黄河水患。

此时此刻,春天明媚的阳光洒满地震灾区。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及群众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春风和煦中,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撒下油菜、玉米等作物种子,等待丰收。到那时,许多村民也将住进崭新的家。

让春风吹拂,等时间嘉许。

明天的积石山,一定会更加美丽!(记者 孙忠法)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13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