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当陇原大部还是层林尽染的浪漫秋色时,甘南已是一片冬日牧歌的雪原景象。驱车行驶在甘南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仿佛进入了广阔的秘境,草原和天际相接处的山峦像是披上了洁白的“哈达”,潺潺的河流在草原上欢快地流淌,成群的牛羊在泛黄的草地里悠然觅食……雪后的草原宁静而瑰丽,让人不禁放慢车速,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峰回路转,一片鳞次栉比的民居映入眼帘,把思绪瞬间拉回温暖的烟火人间。下面就跟随记者的视角,一起走进甘南牧家,体会“民事村办”工作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夏河县桑科镇:“民事村办”助力文旅产业新发展
“明年把隔壁的两间房打通,好好装修一番,扩大一下经营规模……”夏河县桑科镇岗岔四村的牧民贡保才让这样盘算自己的民宿扩建计划。
今年7月,贡保才让乘着“民事村办”的东风,投资5万元,在家里办起了民宿。得益于今年桑科草原旅游景点的爆火,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开办之初,由于缺乏经验,这位与牛羊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牧民也是无处着手。村党支部书记桑吉克得知后,立马来到贡保才让家里,手把手指导起了装修和经营管理方法,同时担当起“陪办员”的角色,到镇上代贡保才让办下了经营许可证,让他“足不出村”就在家里经营起了民宿生意。
像贡保才让这样享受“上门服务”和“代办服务”的牧民在甘南州不是个例,这两项服务也是“民事村办”的重要内容。
“民事村办”是2022年甘南州积极探索推行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工作新机制,包含日常服务、代理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陪办服务等“五种服务模式”和政策宣讲、政务便民、生产提质、卫生健康、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应急保障、文化惠民等“八项服务内容”,旨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民事村办”为载体,紧盯群众关切,努力解决好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实现旗帜在基层树立、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凝聚。
为了更好地把“民事村办”的要求落到实处,桑科镇建立了不同于其他村镇的党群服务中心。这里不光有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办事大厅,还有环境舒适的氧吧和干净卫生的淋浴间、卫生间、洗衣房……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为了提升桑科草原的旅游体验,我们在规划党群服务中心的时候,特意加上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既服务牧民,也服务游客。”桑科镇党委书记索南扎西介绍道,“我们这里的海拔有3050米,这两台制氧机可以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游客和村里感冒的老人,缓解他们的不适症状。”
基础设施建设和便民设备的完善,是桑科镇“民事村办”的基本服务模式。站在桑科草原的观景平台上向下望去,一片富有藏乡特色的民居展现在眼前。“这是我们的牧民定居点。这里的牧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条件很是艰苦。为了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桑科镇在2005年启动了定居工程,来一户,落一户,现在已经住满了人,我们正在筹备建造新的定居点。”索南扎西笑着说。
桑科草原早已远近闻名,牧民群众定居下来后,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慢慢出现一些乱搭乱建的放牧点,带来交通拥堵、游客观感下降等问题,这与旅游市场开发背道而驰。2020年,桑科镇开始实施拆违治乱工作。一开始,群众并不理解。为了让牧民理解文旅产业的规范发展能够给大家带来更长久的利益,村干部开始入户走访,和他们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地去谈,“慢慢地,老百姓越来越理解我们的用心。特别是今年,桑科草原旅游爆火,当地群众受益颇多,家家办起了民宿和牧家乐。”索南扎西说道。
依托于桑科草原这个旅游资源宝库,桑科镇“民事村办”的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的重心逐步向文旅产业发展转移。正如甘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刘风云所说:“过去,村党支部履行的是管理职能,越是到牧区,村党支部职能的作用发挥就越弱。现在通过‘民事村办’,这种状况逐步改变,村里的焦点由原来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和发力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在游客来了,旅游产业起来了,牧民群众的经济条件也改善了,精神状态更好了。”
碌曲县郎木寺镇:“民事村办”展现平安郎木新气象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牧业学贡巴”,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口号中的“贡巴”就是指伫立在碌曲县郎木寺镇的一个海拔3480米的小村庄。村庄不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十分突出,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国道213线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成为213国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的车辆多要在这里稍作停留,吃个饭、加个油,再开启下一段行程。
这里的国道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一片片湖泊湿地,与甘南的很多地方一样,畜牧业是这里的经济支柱。但是,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有一件事情却让当地镇党委政府及广大牧民群众困扰多年。
“由于历史因素,贡巴村与同镇的波海村、尕尔娘村草场长期存在着边界纠纷,因此,三个村庄的边界上会经常因为牛羊越界吃草的问题引发矛盾纠纷,甚至出现扣押对方牛羊的情况。”郎木寺镇党委副书记马小娟回想这件事时露出了些许无奈,她说,“草场边界纠纷频发不仅影响三个村庄的睦邻友好,也影响了郎木寺镇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前些年,我们镇党委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为解决矛盾纠纷东奔西跑,却收效甚微。”
2015年,转机悄然出现:随着甘南州大力开展“环境革命”和“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许多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牧区,和群众真正建立起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为草场纠纷的解决奠定了情感基础。2022年,“民事村办”的治理模式为草场纠纷的根本性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郎木寺镇人武部部长、贡巴村包村组长贡保东知说,镇党委充分利用“民事村办”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调度各村工作组、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长联户长队伍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干民兵形成马背上的调解队伍,骑马前往贡巴村、波海村及尕尔娘村草场边界开展实地调解工作。在马背调解队伍的细心调解下,牧民们握手言和。与此同时,经过大量的勘察工作,终于把三个村庄的草场边界线永久性确定下来。
“包产到户后,一直没有明确的草场边界线,村子间的小摩擦从来没有消停过,直到镇党委政府彻底划清草场界线后,矛盾纠纷就解决了。我对这一做法感到非常满意。”贡巴三组的牧民加布绸老人告诉记者,言谈间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事件的解决,揭下了结在郎木寺镇党委政府及广大牧民群众心头的“痂”,让牧民群众看到了党委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毅力,也更加坚定了当地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
在贡巴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册册厚厚的“民事村办”台账,上面用照片、文字、表格的形式,清晰记录了各项服务工作的办结情况,如“上门服务:2022年10月20日,贡巴村文书才让草到贡巴一组旺旦家协助其妻子手机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重点难点:2023年9月5日,包村干部、村组干部集中力量解决贡巴街面商户反映突出的污水堵塞问题”……
记者随机采访了街边商户,一家商户的主人马斌告诉记者:“我们饭馆门口就是下水井,由于地势低洼,下雨时候,污水就会从井里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既破坏了环境卫生,又影响了我们的饭馆生意。”
郎木寺镇党委组织委员吴翔说,贡巴村党支部了解情况后,按照“民事村办”的服务要求,随即协调吸污车,对污水井进行吸污作业,解决了污水堵塞问题,并建立了定期吸污作业机制,解决了沿街商户的后顾之忧。
卓尼县木耳镇:“民事村办”建设村强民富新家园
“博峪村寨,乾晖坤灵。长河环绕,青山簇拥。啾啾鸟语,呦呦鹿鸣……”正如村口墙面上刻写的《博峪赋》一般,博峪村风光旖旎、历史厚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走进博峪村,仿佛置身画中,一条条仿古花岗岩铺装的石板路连接着村里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充满藏乡风情的民居在美丽的族尼尕山的映衬下别具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木耳镇博峪村位于卓尼县东南部5公里处,北滨洮水,南枕族尼尕山,下辖博峪、力赛2个自然村。谈到博峪村这几年的发展,木耳镇党委书记何晓东不住赞叹:“在各级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博峪村这几年的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在博峪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民全程服务点、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会议室等配置一应俱全,并形成了证件村里办、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书报村里读、问题村里解的高效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零距离的“一站式”服务。“这两年,随着‘民事村办’工作的开展,博峪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良高兴地说。
依托博峪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红色土司文化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从2016年开始,博峪村就打造起了“以乡村旅游服务”为核心的文旅样板村,并鼓励号召全村群众开办农(藏)家乐。经过多年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体验当地的藏乡风情,许多村民也因此改变了耕地和外出务工的谋生手段,在家里办起了农(藏)家乐,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民事村办”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好群众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木耳镇”,闻其名便可知,这里因独特的地理条件,盛产高品质木耳。“近年来,我们镇党委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青青木耳·悠悠我心’党建品牌建设为载体,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何晓东告诉记者。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木耳镇做到了村村共有、人人共享。该镇充分释放木耳产业发展势能,全力打造以黑木耳为主的规模化食用菌种植基地,逐渐形成了“种植—晾晒—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这条产业链的形成,直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预计到2023年底,青青木耳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营业额将突破500万元大关,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实现平均收益50万元以上目标。”何晓东欣喜地告诉记者,并讲述着木耳镇的发展蓝图。
生产发展和生活和谐离不开安定的环境。博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民事村办”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把矛盾化解在村一级,被甘肃省司法厅命名为“甘肃省第二批‘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
今年的一个调解案例很有代表性。一天,博峪村王来来的父亲找到村委会反映儿子不赡养自己的问题。王国良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王来来家里了解情况。王来来在明白了来意后,甚是委屈,“村里给父亲的补助金一直由我的妹妹保管,妹妹已经嫁人,且住在县城,偶尔回来看看老人。另外,我也经常给父亲买吃的,但父亲舍不得吃,全部喂给了自己收养的一大群流浪狗。”
原来,父子俩的隔阂由来已久,彼此也存在误会。了解情况后,王国良从道德、法律、亲情等方面对父子俩进行调解,还把补助金存折从妹妹手里收回,交到儿子手里。自此,父子俩和好如初,在村委会的见证下,王来来签下了赡养承诺书。
像这样的调解案例在博峪村屡见不鲜,党群服务中心的一本台账详细记录了每一起矛盾调解案例,并附有当事人的承诺书。这一件件案例、一份份承诺书就是对“民事村办”工作的最好注解。
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民事村办”工作通过权责下放,不断激发出村党支部的创新力和行动力,逐步实现了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基层治理新目标,是甘南州对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忠实践行,得到了全州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