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破解社区管理体制不顺、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数据信息壁垒多、突发事件应急难等问题,山丹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以城郊镇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探索构建“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行大党委管理,厚植城市治理政治优势。出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工作规范指引》,打破各类组织地域、层级、隶属关系壁垒,采取“社区+机关+农村+商圈+企业”等联建模式,打造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组建非建制性功能型“大党委”,引领社区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党委对辖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需求、资源、工作“三张清单”明责制度,社区“大党委”围绕年度工作计划列出“需求清单”112项,成员单位结合职能优势列出“资源清单”153项,通过精准匹配形成“工作清单”96项。深化农村流入城区党员“1223”(每个社区建立1个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每年组织乡镇和社区签订“双向共管”协议,开展精准服务、引导回归“两大行动”,建立动态化摸排、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教育“三项机制”)管理模式,1691名社区党员与2800多名流入城区党员结成对子,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社区发展我贡献”等活动,引导城区居住党员在家涵养“党员家风”、在岗争当“党员先锋”、在外树立“党员形象”,带动居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推进社会化共建,聚合多元参与资源力量。以社区“大党委”为主体组建“社工委”,吸纳16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共驻共建单位负责人、“两新”组织和物业公司负责人、社区民警、楼院长、热心群众等进入,建立“4+X五方共议”民主协商机制,开展居民说事议事活动80余场次,商议解决邻里纠纷、办事梗阻等群众身边事190多个。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2578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组织联动、党员联管、资源联用、事务联商、和谐联创、责任联担和抱团式、菜单式、结对式、组团式、融合式、轮值式“六联六式”服务190多场次。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志愿服务力量建设,成立物业行业党委,整合物业企业和群团组织力量,组建应急救援、物资配送、后勤保障等志愿服务队伍46支,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力量聚合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行网格化治理,提升精细高效服务水平。按照社区建在连片小区、网格细分到楼栋单元的原则,将6个社区增至12个,46个网格增至100个,整合党建、综治、公安、城管等各类网格建设“全要素网格”,实现一网覆盖管全局。推广“支部+网格”模式,每个社区由2名县级领导包抓,每个网格确定1名社区干部包联,配备1名网格党支部书记、1名专职网格员和楼院长、单元长等多名辅助力量,科学设置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示范岗340多个,构建起“网格党支部、党员楼院(单元)长”+应急状态下临时党支部的网格治理体系。建立民意收集、分级办理、限时反馈、审核办结、考核问效“接诉即办”机制,对能办理的接诉即办,对不能办理的快速上报,由社区、县城市社区管理局和县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分流处置或“吹哨派单”,相关部门承接办理,结果经网格反馈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40多个,形成“网格发现问题—网格解决或流转处置—结果反馈网格”的闭环系统。
抓实一键式响应,提升平急结合转换效率。立足破解各便民服务平台“信息孤岛”“部门壁垒”等问题,融合综治、政务等6个平台,建设集智慧党建、智慧社区、智慧服务、智慧调度于一体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推动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有机结合。嵌入全市“一键响应”系统,应急状态第一时间启动干部下沉工作机制,一键调度132名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178名共驻共建单位负责人,将上级工作部署直接传达至社区一线,通过平台综治、安防功能,实时视频调度275名网格力量和362个重点部位,指挥调配人员、物资等力量,实现关键区域精准靶向科学管理。整合爱山丹、山丹泊车等20多个小程序,开发“丹城小管家”微信小程序,将社区网格服务体系同步迁移上线,启用居民网上点单、平台智能派单、服务团队高效落单、服务对象即时评价的信息化服务模式,解决居民各类诉求960余件,推动民生服务“指尖办”“网上办”,构建起一个平台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一部程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一套体系提升平急转换效率的城乡“智慧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