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莫让调查研究变成“真人秀”

来源: 榆中县委组织部 周恩光 更新于: 2023-05-10 17:58:19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连接基层的“直通车”。然而当前,一些干部却把调研当成了“真人秀”,不愿调研、不会调研、不善调研,存在走马观花“浅调研”、牵着鼻子“被调研”、一团和气“假调研”的现象,让调查研究浮于表面、走了过场。既折腾了基层干部和群众,也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时时警惕、坚决纠正。

莫让调查研究变成“奔跑吧兄弟”,力戒走马观花“浅调研”。“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深入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有些领导干部搞调研“求量不求质”,有时一天看似跑了许多地方,到了很多单位,用了很多时间,调查研究的行程单满满的,可调研干部的脑袋却是空空的。有的只注重形式,浮于表面,只到车能到的地方,脚不沾土,手不离背,调研不深入、走过场。这不仅找不出基层工作的“病症”,配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处方”,还严重损害群众感情,更增加基层负担、影响政府形象。党员干部必须带着问题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走进群众的“后院”与“角落”, 在群众板凳上坐一坐,到田间地头中走一走,用脚步丈量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深入基层中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多用“放大镜”,多开“照明灯”,号准群众需求的脉搏,摸透基层民心民意,学用群众观点看问题,掌握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确保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原汁原味”“真材实料”,调查研究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莫让调查研究变成“我就是演员”,力戒牵着鼻子“被调研”。调研原本是为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只有亲自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实地调查了解,才能倾听到基层民声。少数干部习惯走马观花“被安排”,讲究场面、形式的“表演”,规划好调研路线、圈定好调研对象、翻阅的是“补充完善”的资料,听到的是“反复斟酌”的汇报,看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场景。坐车两小时,停留两分钟,拍拍照、简单慰问两句,既不问群众所思所想,也不求解决问题,只是应景作秀、应付了事。这种有“脚本”的基层调研发现不了基层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准群众的最急、最盼、最想问题,自然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推进工作、解决问题也毫无裨益。党员干部在调研中要直奔基层、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直插现场,自选时间、路线、地点、对象,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取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少些繁文缛节,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真话、摸实情,与基层群众实打实、心贴心、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沉下去,深下去,把情况了解透,把问题兜上来,拿到最真实的一手数据,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为深入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莫让调查研究变成“欢乐喜剧人”,力戒一团和气“假调研”。《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真刀真枪,动真碰硬”。有的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原则,只唱赞歌不指问题,对上级“吹吹捧捧”、对同级“一团和气”、对基层“遮遮掩掩”,对问题“得过且过”,不敢点、不敢碰、不敢较真,为搞好关系,凡事做“好好先生”,遇到问题“和稀泥”,看似调研“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实则贻害无穷。广大党员干部想要获真知得灼见,就必须让调查研究“辣”起来、“烈”起来。基层干部要敢于说真话、谈实情,把真问题暴露出来,反映情况要不能有修饰的成分,不要粉饰太平,不能有偏颇的现象;调研干部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善于访真需、察实况,敢于一追到底,不要做“老好人”,多提“疑问句”“反问句”,决不能碰到矛盾绕道走。开展调研时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扬批评都要听,不能有畏难情绪、厌战思想,越是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就越要成为调查研究“亮剑”的对象;越是“解剖麻雀”一般条分缕析,就越能把问题抓住,把根源找准,从而“刮骨疗伤”、破除痼疾,才能真正让调研服务决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960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