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 授权松绑
甘肃多举措培厚人才成长土壤
近年来,甘肃坚持发挥人才引领驱动关键作用,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改革营造高质量制度环境、提升效能塑造高水平工作格局,为实现跨越赶超、争先进位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推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同向发力。突出需求导向,刚柔并济引进人才。紧紧围绕发展需要建立人才需求目录,采取“组团式”赴外引才、“直播带岗”引才等方式,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大学生预引进计划,采取“社会实践+毕业引进”方式,吸引优秀毕业生留甘来甘就业。畅通回流渠道,实施“归雁工程”,加强与甘肃籍在外人才沟通联系。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采取兼职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灵活引才用智。着眼质量优化,多措并举培养人才。构建以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为梯队的育才体系,制定个性化扶持措施,选拔培养能够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科技人才、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结合发展需要组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突出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地位,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联合培养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用好人才。选派高层次人才挂任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副职,增强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完善项目组织方式,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等方式发布重大科技项目,吸引国内外人才或团队集中攻关。用好东西协作人才交流平台,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县,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发展松绑。在授权松绑上真授权授到位。紧盯制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堵点难点问题,制定发布经费管理、绩效工资等方面授权松绑政策清单。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督促用人主体落实好“无会日”、科研助理等制度。试点实行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度,赋予项目负责人预算调剂、经费“包干”等自主权,保障创新活力。在评价评审上破“四唯”立新标。持续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清理将人才称号、学术头衔作为“三评”事项限制性条件的做法。分领域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突出市场导向。建立评审专家信誉记录制度,坚决治理人才评价、项目评审中“说情打招呼”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在培养使用上提质量增活力。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在技术路线、经费支配、资源调度等方面赋予人才自主决定权。深入推进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解决填表多、评估检查多等问题。在激励保障上做实功求实效。树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导向,落实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措施,制定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实施强工业“科技专员”制度,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重大科技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取得的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坚持系统观念,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积极性,构建协同高效工作格局。加强党的领导。按照省级领导包抓、牵头部门主抓、责任单位协抓原则,实行省领导联系包抓重点人才队伍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推动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全方位加强政治引领。把做好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重要内容,引导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组织开展国情研修、教育培训等活动。健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加强平台支撑。实施差异化人才发展战略,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人才聚集地,形成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平台。加强服务保障。探索建设“陇原人才之家”,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引导各级领导与专家人才交朋友、结对子,加强思想沟通和工作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行“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办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人才“心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