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如果把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比作一场不能回头的旅行,远大的理想就是“远方的高山”,坚定的信念则是一双不惧山高路远、不畏风高浪急的“鞋子”。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而那些趁你不注意溜进“鞋里”、时不时硌脚的细小沙粒,不仅会影响你“登山”的步履,甚至还会因为“硌脚”而无法登顶。只有经常倒一倒“鞋里”的沙子,我们才会轻松上路、一心登山,走的更快、更稳、更坚定。
保持“明者慎微、智者识几”的警惕,时防“沙子”进“鞋”。“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轻到重,起于“微”而止于“巨”的过程。古人用“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的典故警示世人,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谨慎开始,自始至终做到毫不懈怠,才不会有窘迫之患。反之,便会陷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抑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泥潭。坚定理想信念亦是如此,缤纷的色彩、嘈杂的声音、美味的食物,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沙子”,却能让人丧失理智,使理想偏航、信念偏轨。要时刻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的警惕,激活“防沙入鞋”思想细胞,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自套“紧箍咒”,才能不被诱惑所左右、所迷惑、所腐蚀。始终以坚如磐石的信仰、坚不可摧的信念、坚贞不渝的忠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勇攀高峰、行稳致远。
保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警觉,常倒“沙子”出“鞋”。“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亡了一个国家的故事,时刻警醒世人小事不小、小中见大,于细处可见不凡、于瞬间可见永恒、于滴水可见太阳、于小草可见春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焚于隙烟;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的道理皆是警醒世人:小节失守、大节必损。面对微利之诱、五色之惑,心存侥幸而滋生的“小节无事论”,心存攀比而滋生的“小节无害论”,心存邪念而滋生的“小节无法论”都是必须倒出“鞋子”之外的“沙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些“沙子”既是危险的,也是有害的,更是可怕的。要始终保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警觉,坚持做到不越“雷池”、不踩“红线”、不破“底线”,以稳健的步履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勇攀高峰。
保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的警慧,杜绝“沙子”硌“脚”。“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正如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所讲,“一袭白袍”一旦入乡“随俗”着了“点墨”,便永远也洗不掉。“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会丢掉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民心。倘若缺乏“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的警慧便会放松警惕、疏于防范,认为“鞋”中的“沙子”于自己无伤大雅、于法纪有隙可乘,只会偶尔“硌脚”,不会时常“硌脚”。久而久之,就会因心中有“贼”而忘了戒惧、失了气节、丢了信仰,最终“行”上走偏。要把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当成杜绝“沙子硌脚”的基本方法,用日进一寸、月进一尺、年进一丈的坚持修身养德,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