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上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洼地”。坚持通过敬才、爱才,来感染、感召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由县级领导联系服务高技术人才3名,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联系服务乡村人才77名,通过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涵养爱才诚意、用才胆识、容才雅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12名,依托“三区”科技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68名、科技特派员35名,培养“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土人才147人。引导在红企业与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挂职、交流等柔性方式,吸纳产品研发及设备研究高级专家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
在“育”上出力,装上人才成长“加速器”。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轮训班、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学习班、换届后新任乡镇领导班子培训班、全区乡村振兴大讲堂等为契机,整合利用职业院校、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基地等资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线下培训+线上学习”“乡镇干部+龙头企业”“业务干部+农民骨干”等方式,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班3期,共培训485人次;举办高素质农村乡村振兴培训班5期,培训高素质农村140人,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61名,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和带头人110名;举办全区村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村干部238人次。
在“用”上发力, 耕好施才奉献“优质田”。开展“乡村致富之星”评选活动和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通过选出“一星”、下派“一员”的方式,引导30名“乡村致富之星”和35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团队+项目”的形式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充分发挥68名农业科技人才技术优势,担当“技术顾问”和农业生产“指导员”,为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提供技术帮助。通过建立利益链接机制,鼓励147名“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运用先进种养殖技术创办领办合作社,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不断激发各类人才担当奉献激情和活力,切实盘活实用人才存量,实现人才总量与素质的“双提升”。
在“留”上尽力,保障人才发展“好环境”。按照《红古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要求,用活用好“引才政策包”“服务保障金”“人才周转池”,采取“本地组织引才+赴外专项引才”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相结合的方式,尽力挽留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完善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做到重要节日、罹患重病、取得重大成就“三必访”,健全专家人才配偶就业必帮、子女入学必帮、合理需求必帮、权益受损必帮的“四必帮”制度,采取调研座谈、登门看望、假日联谊、信函来往或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打好信念、安居、温情“三张牌”,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研究、促创新,让更多的乡村振兴“金凤凰”长栖“红古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