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整个村庄也安静了下来。“犹念农家生计事,窗前明月枕边书”,手捧一卷《王国维文集》,自然想到了王国维先生谈及治学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想想自己三年多的驻村经历,先生所论的这治学三境界,何尝不是驻村工作的三境界呢?
第一境:身入基层知农事。2018年9月,我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杨家寺村,踏上了基层锻炼的服务之旅,也开始了我的驻村生活。基层的舞台有多宽广、农村的天地有多广阔?对于我这个初到农村的“城里娃”而言,一切都有些陌生又有些新鲜。清晰记得第一次到上湾镇杨家寺村经过田地时看到群众“挖药”时的尴尬。“大叔,您在地里挖的这是啥庄稼?”“哈哈,小伙子,你是外地来的吧,我们挖的这是‘药’,叫黄芪,能算是‘庄稼’,却又不是‘庄稼’。”“这就是黄芪啊!太好了,真的谢谢您,大叔,我就不叨扰您了……”我说得有些语无伦次,我走得有些慌不择路,脸上觉得火辣辣地烧。就是这尴尬的第一次相遇,让我在驻村报到的第一天就懂得了:要想驻好村,就一定要“身入基层知农事”。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村情、农情和民情,“住”在村部及时向“老前辈”们请教,“行”在田间虚心向老百姓求教,利用网络全面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我走遍了杨家寺村的每一个山头和每一个地块,走访了每一家、每一户,我清楚掌握了杨家寺村在种植传统农作物(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中药材(黄芪、党参、当归)的种植业发展现状,能够准确辨认农作物,再也没有出现类似不识“庄稼”的尴尬境遇。知农事方能知民意,知农时方能近民心。作为驻村干部,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真正在基层宽广的舞台上用“脚”走一走,在农村宽广的天地里用“心”量一量,才能在深入基层中做到“身入基层”。
第二境:心系群众聚民意。2018年12月,在驻村满三个月后,我第一次遇上了驻村以来的“危机”事。“小尘主任,赶紧出来一下,老杨头带着几十户药材种植户要来村委上访‘闹事’,群众今年的药材没人收,都急得没办法了。”村支书冲进门就大声地喊。“政府让我们扩大种植药材规模,可是现在价格踏(跌)得厉害,连要(收购)的个人都没有,现在叫我们怎么办?”“你们干部们要是不管,我们就把药拉到乡政府去”……看着村委院子里情绪激动而又着急上火的这些“上访户”,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满和牢骚,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给了他们一个连自己都有些后怕的承诺:“大家都不要着急,你们的这事我应承下来了,一定尽快把大家的药材卖出去,还一定要卖个让大家满意的价钱!”群众被劝说走了,可是药材怎么卖出去,成了我最“着急上火”的事。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终于争取和安徽亳州的一家中药材加工企业达成了比市场价高于5%的收购协议,群众“滞留”在家的药材都有了“出路”。看着老百姓脸上露出的笑容,听着他们“这个年轻的尕干部还真给咱们办事情哩”的言语,我真切体会到:要想驻好村,就一定要“心系群众聚民意”。为了彻底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层次低、规模小、链条短的现状,我和村社干部充分调研、多方奔走,合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路子,打通了一条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撑路。办实事方能聚民心,心为民方能聚民意。作为驻村干部,只有把驻村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真正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在“心在基层”中走进老百姓的“心田”里。
第三境:功成无我映初心。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面对“基础条件还存在短板、产业发展的结构单一、人居环境改善的任务还比较重、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乡村人才资源匮乏……”一个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使我深刻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梦想,唯有实干。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家寺村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公司放养+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的路子,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推行“一统三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大力开展人居环境“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 一件件“事情”的落实,使村里人对于建设幸福美丽的新家园的内生动力更强了,信心也更足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领路人”,肩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时代重任,作为驻村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甘当乡村振兴一线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以“情系基层”的情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夜渐深,心渐静。风雨沉淀,三春已去。我将在基层工作中继续播种希望、汲取前行力量。蓦然回首,一个振兴的村庄就在灯火阑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