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静静伫立,无言述说着漳县的红色历史。
一
在甘肃省漳县县城以南,有一条自南向北汇入漳河的河流,叫朱家河。朱家河与漳河的交汇处,就是早在秦汉时期便因盛产井盐闻名遐迩的盐川古镇——盐井镇,而镇政府所在的村子唤作盐井村。
横穿盐井村的朱家河从一条山谷自南向北流出,河水清澈见底,千百年来奔流不息。20世纪70年代前的几千年间,盐井村熬制食盐的木柴,大多采自这条山谷,所以当地群众称这条山谷为盐场沟。
盐井村,是漳县乃至陇中最古老的村子。漳县地处边关,又盛产食盐。正因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就在如今的盐井村设立了军事要隘——盐川寨。东汉章帝元年(公元78年)初置障县,及至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盐”始终是漳县贯通古今的历史脉络,也一直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情之所依、梦之所系。古往今来,盐井村的盐因质量上乘,备受周边群众喜爱,行销陕甘宁青川等地。盐井,从来都不缺少梦想,不缺少追求。如果说千年以来,这里的人们追求的是朴素的物质层面的梦,那么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盐井人的梦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开始融入时代,朝着更高更远的理想飞翔。
二
站在时代的高处回望,将目光投向来路——
1925年春,盐井人张雅韶在北京民国大学上学时,由胡廷珍、张超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漳县籍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雅韶入党后,曾辗转于北京、河南、甘肃、新疆等地,从事党的革命活动。全国解放后,他又从事党的教育事业,直至病逝,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成了陇上追逐红色梦想的第一批追梦人。
1936年8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三十军长征到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村。红军在漳县休整43天,先后建立了以张崇仁为书记的中共漳县县委和以贾耀昌为县长的工农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打富济贫、扩红建政、发展生产、筹粮筹款“五项活动”,在贵清、盐井、三岔、新寺、大草滩5个乡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农民协会,建立“漳县红军武装青年营”“漳县抗日游击队”两支红色地方武装。1936年9月23日,红军在盐井镇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召开了由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何长工等领导人参加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副主任傅钟、曾传六,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何畏,31军军长肖克,30军政委李先念等。在朱德等同志的坚持下,决定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命令,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有300多名漳县籍热血青年毅然参加了红军,此后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牺牲生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红军的革命思想影响下,1942年,盐川妇女抗日讲习所在盐昌寺成立;1947年6月,陇右工委委员、军事部长郭化如组织开展了盐井武装夺枪斗争……从此,红色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红色的基因在这里接续承传,红色的梦想在这里逐步实现。
今天,行走在盐井街头,依然能从老人那里听到当年的红色传奇;朱德、徐向前等红军将帅旧居和红军店铺、红军盐窑等遗址遗迹,特别是坐落在这里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里丰富的馆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在漳县的光辉历程。纪念馆已经成了漳县旅游不可或缺的红色景点,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武警甘肃总队红色教育基地,定西市国防教育基地。
盐井,深深打上了红色烙印。
三
随着时代的变迁,盐井的盐产业经历多次嬗变,已经“进城入园”,成为甘肃武阳制盐有限公司,是西北最大的一家现代化井矿盐生产企业,也是全国50家定点食盐生产企业之一。在盐井村成立了盐史馆——用史实展示漳盐的历史、彰显漳盐文化、讲述漳盐故事。
盐井的故事总是那么温情绵长、深沉厚重——
2020年,漳县实现了整县脱贫,盐井村和许许多多中国农村一道,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盐井人在谋划、在构思,在用他们敏锐的目光捕捉各种信息和机遇。他们抓住关于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的机遇,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付诸实践,致力于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红军长征纪念馆为基点,以红军饭馆、红军食堂、红军医院,红军盐窑、红军存粮地、强渡漳河遗址、徐向前旧居等遗迹遗址为依托,立足推进产业振兴、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通过政策扶持、盘活资源、支持以党员为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形式,有机整合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漳盐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等各类资源,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发展集党性教育、休闲观光、果蔬采摘、住宿就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红色旅游体系,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盐井人发展的原动力一如既往来自党组织。他们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村民自治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孝老敬亲会、环境保洁会、民事调解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这是盐井人的思路,也是盐井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出路!
四
驻足盐峰山上,古老而年轻的盐井村尽收眼底。奔流不息的朱家河上拱桥如虹,两岸绿树成荫;盐井中学传来一阵阵悦耳的歌声,与不远处现代化的制盐企业里隐约传出的机器声应和着,合奏通向未来的交响曲;古井农庄、碧盐农庄等农家乐漫溢着亲切的人间烟火,显示着一个古老村庄的淡定与从容;建成不久的主题广场、红色文化长廊与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遥相呼应,仿佛嵌入这块土地上的红色钻石,把盐井装点得庄重而富有韵味,又仿佛心脏和血脉,赋予村庄无尽的生机和力量……
在这里,分明听到了梦想拔节的声音,轻轻述说着盐井人的追梦路。 (何环永 豆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