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坚持把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抓基层、强保障、固根本的重要抓手,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呈现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是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打造集体经济“主心骨”。建立县级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27名县级领导干部对口联系包抓全区61个村级党组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构建形成了“区委统筹抓部署、部门联动抓指导、乡镇具体抓推动、村组直接抓落实”的集体经济发展“四级联动”工作格局。结合区情实际,围绕“抓引领、建园区、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民”总体思路,培育大枣、黑毛驴、小杂粮、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致富产业67个,努力将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力”,打造集体经济“领头雁”。深化拓展“四抓两整治”重点举措,持续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换届后,全区61名村党组织书记全部为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上届提高19.6%,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4.1%;平均年龄39.5岁,比上届下降6.7岁,年龄学历结构和综合素质大幅度优化提升。着眼于“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书记”,每村每年发展1名青年农民党员,将179名党员致富能手纳入村“两委”班子,有效提升村干部队伍的带富致富能力。分批次举办全区新一届村干部任前培训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村“两委”干部506名,着力打造“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
三是提升人才建设“竞争力”,打造集体经济“助推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23个贫困村和重点村,选派23名第一书记、4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名选调生到村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深化“三链”建设,采取“党组织+”模式,全覆盖选派科技特派员61名,组建技术指导、贷款协调、销售服务、水电保障等各类产业党组织210个。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开小灶”精讲、“先带后”帮学等模式,先后举办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人员达1600余人次。聚焦乡村人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培育提升等多种措施,培养“乡村能人”1760名,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实战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提升多元发展“创造力”,打造集体经济“示范点”。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73个。注重建立健全产业链党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等项目,鼓励各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积极开展集体经济“典型培育”工程,成功打造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示范村22个,涌现出宝积镇周家地村、响泉村,共和镇毛卜拉村,王家山镇万庙村等一批“叫的响、牌子亮”的集体经济示范村。
五是提升村务管理“约束力”,打造集体经济“防火墙”。制定全区村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村级集体经济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对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无思路、无举措、无成效,村务管理混乱的2名党组织书记,在换届中进行组织调整。61个村全部成立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村民理财小组,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确保村级财务收支状况晒在阳光下,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好村级集体每一分钱,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不流失。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监管,着重解决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等问题。坚持以“四议两公开”“三议五会”工作法进行实际操作,让村民加入到村级集体事务的决策和监管中来,以确保村级集体重大事务的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