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论述摘编》分7个专题共计107段,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基本问题,对于科学把握和有力推进家庭家风教育与传承,促进党风政风民风根本性好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因此,家风问题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更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族兴旺发达、国家发展进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家风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家风是家人的言谈举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和道德氛围。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家教的熏陶,离不开家训、家规的教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作用,他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等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是诸葛亮戒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规家训,都说明了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个人就有健康的成长环境,事业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必须注重家教家风建设,把树德育人作为关爱子女第一位大事,经常性对子女进行政治思想与理念教育,培养爱家爱国、立志报国的远大志向,让良好家风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良好家风是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时光荏苒、岁月流淌,忠实、厚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没有褪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忠厚传家更是成为了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包含着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和党性修养。纵观老一辈革命家,无不重视家风建设。习仲勋多次对子女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下了个好名声!”习仲勋留下的不只是好名声,还为子女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家风。聂荣臻常对家人说:“待人要厚道,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诚恳待人。”他的厚道深深影响着家人,厚道家风也传给后人。反之,家风墯坏则导致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祸及全家,贻害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家风建设绝对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自觉把家风建设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让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良好家风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家与国的关系时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家风更是尤为重要,“居家”正,“居官”才能正,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的大事。如果自己的家风不正,必然会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的不仅是个人前程,更会影响领导干部的整体形象和威信,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茂才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沼;广东省河源市委原副书记彭定邦忏悔,认真地去反思自己,其中一个就是对亲情扭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对党忠诚融入到家教家庭家风建设中,严格约束自己和身边的人,教育子女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筑牢社会风气的基础,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